廣東省河源市被譽為“恐龍之鄉”,自1996年以來發現了大批恐龍蛋和骨骼化石,并且這里建立了專業的恐龍研究機構——中國古動物館恐龍蛋館,又名河源恐龍博物館。
7月23日,河源市的李小芳和兒子張仰喆來到東江大橋附近的東江河邊游玩,本是為了來和斷橋留念的孩子突然有了新發現,張仰喆在斜坡上的土里發現一個蛋殼,巧的是,就在不久前的博物館日,孩子剛剛在當地的恐龍博物館見過形態各異的恐龍蛋化石,展出的除了有完整的還有破碎的蛋殼化石,所以這次他一眼就認出來了。不僅如此,就在發現蛋殼化石的斜坡往上約80厘米處,張仰喆在紅砂巖層中又發現了一枚圓形的恐龍蛋化石。隨后,李小芳經朋友聯系到河源恐龍博物館,尋求幫助。
23日上午,河源恐龍博物館研究部副主任黃志青在接到消息后,與警方一同趕赴現場。在隨后的發掘中,共從地下六七十厘米處挖掘出一窩共計11枚“石蛋”,每枚直徑約9厘米,最終確認這些“石蛋”確為恐龍蛋化石。此次包裹恐龍蛋的紅砂巖在距今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形成,因其土壤呈紅色而得名。從出土的這些“恐龍蛋”來看,應屬于白堊紀晚期。黃志青說,此次發現11枚恐龍蛋化石的位置曾修筑房屋,導致土石松軟。經過泥水沖刷腐蝕,蛋殼依然保存下來直至完整出土,這樣的恐龍蛋化石非常難得。針對此次發現,博物館將會組織人力對這些恐龍蛋化石進行清理和修復,修復周期大約在一年左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