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獵頭網-中高級人才獵頭網站!服務熱線:400-1801-668 好獵頭   |   登錄 注冊

      企業管理:打破舊觀念,建立新邏輯

      添加時間:2019-07-12 17:34:10
      瀏覽次數: 0


      在老板和HR們開始為效能與幸福的矛盾糾結時,一些企業的案例卻進入了我們的視野。一方面,這些企業的人力資源效能奇高,員工普遍完成了更多的工作量,創造了更大的價值。另一方面,是員工在被“榨干”之后,卻依然身心愉悅、倍感幸福,這些企業甚至被認為是“幸福組織”的標本。

        當前名聲在外的標桿中,我們不考慮德勝洋樓這類切入藍海的企業,而分析那種在紅海搏殺的企業。他們的效能和幸福度高于行業平均水平,必然是因為管理體系上的某些特色,也即是說,因為這些企業都有各自“解套”的邏輯。例如,海底撈的員工普遍反映工作飽和度大,但卻幾乎無一例外地持續為企業付出,甚至到了“回家后心里都掛著公司”的程度。又如,澳洋順昌在金屬物流配送行業平均利潤為1%~2%的背景下,通過“內部公司制”將核算單元做成小公司,使凈利潤達到5%~6%。再如,蘇州固锝基于“家文化”做企業管理,不僅讓員工感覺到歸屬感,也激發了員工的高績效行為。不僅是這些名聲在外的企業,我甚至也在一些調研的企業中找到了類似的驚喜。

        對這些企業進行分析可以發現,面對效能和幸福的兩難,他們一般通過四條途徑來統合“效能”與“幸福”這對矛盾。

        途徑1——精巧的組織模式

        同樣是一副牌,優秀的企業能夠合理謀劃,將其功用發揮到極致,同時還注重持續性,避免“耗竭性開發”。這主要體現在組織模式中流程、組織、崗位設計上,也即是對團隊、員工工作內容的設計。簡單來說,其目的就是讓合適的團隊、人在合適的位置上最大程度發揮作用。無論是“工作內容專業化”還是“工作內容豐富化”,讓團隊或員工從事自己能力適應且具有一定挑戰的工作,既能夠達到人盡其才、節約人力資源投入的效果,也能夠減少員工在工作中的倦怠,甚至帶來工作本身的愉悅。

        在治理密集型企業,柔性組織模式越來越受到推崇,企業開始相信員工最了解自己能夠做什么。從員工的角度,開始鼓勵以智慧進行分工,自由協作形成“智慧群落”;從任務的角度,開始讓戰略變得柔性而開放,不再限定員工應該做什么,而是期待員工能夠做什么。從這個意義上說,海爾的人單合一、澳洋順昌的內部公司制、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經營正是將部門、團隊甚至個人設定為經營單元,擴大了他們的活動邊界(有限的流程任務到無限的經營任務),充分調動了他們積極性奉獻于組織。

        在勞動密集型企業,工作內容的設計相對固化,但在既定的工作上進行排班優化也能夠釋放巨大的效能潛力。某運輸企業在產能急劇上升時,由于人工成本的限制,無法及時補充足夠的人員,造成了員工工作負荷過重,生產運行極度不穩定。在我的建議下,他們進行了排班優化。結果,員工被高效利用,雖然平均在崗時間降低了12%,但平均實際工作時間反而增加了3%,完成的工作量增加了5%,人力資源效能提升9.5%。最奇妙的是,居然有86%的員工認為自己的工作量減少了。

        途徑2——強大的后臺支持

        組織的強大“后臺”使員工獲得更大的支持,能夠減少自身付出的其他成本(學習成本、管理成本),集中精力完成工作。一般認為,大型組織由于員工數量較大,有動機也有能力為員工建立一些支持后臺,例如,為員工建立培訓中心,形成學習資源上的規模分享,及時推送員工急需的知識。又如,建立員工服務中心,統一降低員工適應科層制度的成本(統一進行各類財務報銷、申請程序等)。

        當前的實踐顯示,一些小型組織似乎也需要強大的后臺支持。曾經輔導過一個咨詢類企業,由于面對復雜的客戶需求,內部組織能力不足的缺陷開始顯現,尚未成長到一定水平的咨詢師缺乏支持公司后臺支持,在客戶端無所適從。我根據這一情況,為他們設計了“知識云平臺”,在云端搭建了一個結構化的知識庫,使該企業所有的知識存量都被聚集、分拆到每個模塊,方便被不同的咨詢需求調用(通過路徑查找和關鍵詞查找)。例如,在一個運輸行業的績效管理咨詢項目中的KPI設計階段,咨詢師可以輕松地查找到參考的績效指標(來自公司以前項目沉淀、公開資料搜索、其他行業數據庫),甚至還能直接聯系上公司內貢獻這些知識的“大拿”進行求助。這樣的“云模式”,使得該公司在組織能力有限的情況下,能夠調動所有的精干力量應對客戶需求,前端的咨詢師一定程度上成為了一個“前臺”,身后是“后臺”巨大的支持,自己不再是一個人在戰斗。

        當前的趨勢是,信息系統,尤其是移動手持信息系統的作用越來越突出,其服務功能更為強大,服務效果也更好。即使是傳統的大型企業,也開始精簡自己的后臺服務機構。例如,定制App進行知識推送,做碎片化學習,做財務報銷,做申請流程等。

        途徑3——公平的分配制度

        在分配制度層面,這些組織大多形成了一套相對公平的制度,員工的產出都能被精確量化,并轉化為經濟收益。這種組織氛圍中,自動回饋的收益是對員工投入的最好安撫,另外,這種公平感也是組織幸福的重要保障。

        一方面,是通過顯性的制度在組織內形成了一個內部市場。這實際上是通過引入市場強激勵機制,減少了內部交易成本。這種機制下,搭便車的員工無處藏身并被逐漸改造或淘汰。削減掉這部分人所浪費的人工成本后,所有的人工成本投入都能夠最大程度轉換為企業的收益。而在這一過程中,員工也分攤了工作負荷,避免了苦樂不均的情況。另外,在這樣的過程中,員工是能夠自行調節自身投入的,所有的付出都建立在對確定回報的預期上,是一種合意行為。海爾的人單合一、澳洋順昌的內部公司制、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經營在被賦予了經營職責后,其所有的經營活動都會產生經營單元的損益,這種內部的市場機制產生了強大的激勵作用。

        另一方面,是通過隱性的制度同樣釋放“多勞多得,按勞付酬”的信號。這種隱性制度一般來自于組織領導者的領導力。此時,以領導者的領導力作為“信托”,員工也會自愿進行投入。因為,他們相信領導的道德約束,不會對于自己的付出視而不見,也相信領導有能力明察秋毫,在合適的時候進行公正的分配。即使是在被認為是昏昏欲睡的國有企業中,也不難看到這樣的案例,某個成就動機極強的領導空降后,組織氛圍馬上改變,開始“白加黑”、“五加二”的工作節奏。這樣高強度的節奏中,員工仍然是幸福的,因為他們確信會獲得回報。海底撈和蘇州固锝顯然是條路徑的支持者。他們并沒有建立如內部公司制那樣的精準核算系統,但是,他們卻通過直線管理者們強大的領導力(組織領導力)釋放了對于員工的激勵信號,使員工心甘情愿、充滿希望地投入。

        途徑4——統一的價值觀

        在價值觀層面,這些組織都達成了高度的共識。價值觀除了對于分配制度產生影響外,自身也具有提升組織效能和幸福度的功能。

        第一,正確的價值觀能夠使員工形成自我約束,因為一旦員工行為偏離價值觀,其自身必然形成巨大的焦慮。這種力量彌補了顯性和隱性分配制度中的激勵盲區,而當員工為了自己的信仰去工作時,其自然能夠獲得巨大的幸福感。比如,海底撈和蘇州固锝都是倡導了一種平等的價值觀,使得被尊重的員工保持了一顆對于企業的感恩之心,愿意竭盡所能地奉獻自己,并從付出中收獲幸福。

        第二,正確的價值觀更是一種治愈人心的力量。正因為價值觀相同,員工面臨的管理環境也相同,他們能夠比較一致地形成積極的心理狀態。這種狀態被描述為以自我效能、樂觀、希望和韌性為內容的“心理資本(PsychologicalCapital,PsyCap)”。心理資本產生的機制各有不同,但統一、正確的價值觀無疑是一個重要途徑。心理資本的意義在于,它使員工能夠調動自己一切的積極情緒提升績效,增加效能,同時去面對困難,自動生成幸福感。這也是那些標桿型企業在紅海中搏殺時能夠從容面對的原因。

        第三,當正確的價值觀是一種共識時,其還能夠增加組織的凝聚力。正因為員工都能共享一種價值判斷時,他們才真正被“組織”起來。這既讓他們進行良性的協作,獲得工作上的支持,又讓他們能夠從集體人際紐帶中滿足社交需求,獲得心理的支持。事實證明,營造一種關愛、向善的價值觀對于企業(尤其是中國企業)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,這種類似“家園”的組織往往能導致效能和幸福。

        新效能型幸福組織的邏輯

        近年來,我們陸續觀察到的標桿企業似乎解決了效能與幸福之間的矛盾。這些企業追逐效能的過程視乎不那么吃力,而追逐到的效能還能直接反饋為員工的幸福感。換句話說,不需要過度依賴“效能項目”和“員工關懷項目”的外力介入,他們形成了一套“科學鎖定效能目標—人力資源合理跟進”的循環自愈式管理系統。若將這些企業稱為“新效能型幸福組織”,那么,它們究竟建立了什么新邏輯,打破了什么舊觀念?

        建立新邏輯

        我們發現,這些企業普遍在組織模式、后臺支持、分配制度和價值觀四個方面具有共同的特點。這四個方面實際是一個整體的邏輯:精巧的組織模式分配員工“做什么”,強大的后臺支持告訴員工“如何做”,這兩方面讓員工“省力”;公平的分配制度使員工獲得“經濟回報”,統一的價值觀使員工獲得“心理回報”,這兩方面使得組織和員工建立了“支付對價”的公平關系,讓員工“安心”。

        事實上,在上述四個方面,我們觀察到的標桿企業各擅其長,并未做到面面俱到。但是,某個方面的優勢已經能夠讓企業在競爭中獨領風騷,更何況,四個方面還存在一種相互刺激的關系。例如,價值觀上的平等觀念必然導致企業在分配制度上足夠公平;又如,當企業在組織模式上形成了經營體式的切塊后,必然要求在分配制度上體現經營的損益,也必然要求在自由經營的過程中獲得來自企業更加強大的后臺支持。換言之,只要在某一個方面堅持走正確的路徑,企業必然最終走入新效能幸福型組織模式中!

        打破舊觀念

        正因為打造“效能幸福型組織”是一個整體的邏輯,涉及人力資源的各個功能模塊,所以,在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中主張一個單獨的“員工關懷”模塊并不能起到多大作用。當前,這一模塊的操作一般遵循一個模式:建立一個員工需求的跟蹤系統,盤點出內部可以提供的資源,形成基于一個個概念的“關懷項目”。我們不能否認這些項目的必要性,但正如大多數老板所懷疑的,這樣“討好”員工根本沒有盡頭。

        第一,員工關懷在全面薪酬中屬于普惠制的福利模塊,本身并不能定向釋放激勵功能。而針對工作本身的激勵(無論是來自分配制度還是價值觀的),才是員工獲得幸福感的關鍵。

        第二,一味地強調“討好”員工并不能帶來組織的效能,而組織一旦失去效能,就完全失去了討好員工的能力。所以,財大氣粗的企業標本式的“員工關懷”項目并不具有操作上的參考意義,主張這些項目導致了他們的成功也是一種“偽因果關系”。更應該關注的是他們是如何提升效能的。可以肯定的是,他們高效能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必然內嵌了我們強調的四個子系統。也就是說,“員工關懷”不是一個脫離這一整體邏輯、用來彌補“效能導向創傷”、可以被標本化復制的外置模塊。

        在新效能型幸福組織中,讓員工干多干少不是問題,對員工進行多少的關懷也不是問題,讓員工如何身心愉悅地干才是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