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日常的生活和交往過程中,許多華人以身作則,增進了海外對中國禮儀的了解。作為在英國長期生活的華人,林穎泉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,要在異國他鄉扎下根來,不融入到本地文化是不可能的。“所以,我積極參加工作,交朋友,多看新聞多看書,也過本地節日?!?/div>
同時,林穎泉認為要讓別人認識和尊重自己,首先自己要完全認識和尊重自己?!拔視猿质褂弥形拿?,保留中國人的日常習慣(例如吃中餐時用筷子),堅持過中國節日。自己的孩子必須要會中文?!彼€說,明年春節的時候,一家人都會回去過年,讓孩子們感受一下春節的真實氣氛。
在長期的交往中,華僑華人自身融合了兩國的各種文化。林穎泉表示,“我希望認識我的朋友,可以在我身上了解到英國文化,也能了解中國文化。這種橋梁作用,應該是作為華僑華人該努力的方向吧?!?/div>
國愈強,人愈敬
“中國禮儀受到西方關注,是因為中國在全球影響力越來越大?!苯壬硎?,在與中國人打交道的過程中,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中國禮儀的重要性,認為這是進行國際合作的最基本條件之一。在生活交往中,很多人也開始知道中國和中國禮儀。在更廣的范圍內,學校和媒體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,以滿足人們了解更多禮儀方面的需求。
然而,海外一些機構出于商業動機關注中國的相關禮儀,這與真正尊重和理解中國禮儀,還存在一定距離。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/華僑華人研究院高偉濃教授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,一個民族的禮儀被人重視,發生在它所屬國家的國力(包括軟實力)足夠強大之后。商家注意中國禮儀吸引中國游客是一種值得欣喜的現象,不過最好將其理解為一種商業行為,還不能說中國禮儀已經得到足夠的重視和推廣。
高偉濃認為,作為一種觀念形態,禮儀的推廣和普及較為緩慢。即使中國強大了,國際地位提高了,人們尊重和適應中國禮儀,也還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。但他表示中國禮儀開始受到關注和重視,代表了一個良好的開端?!皩Τ醭鰢T的中國人,對居住當地的華僑華人,都是一個鼓舞,也是中國文化軟實力提升的表現之一。”
林慧鈐也希望外國人對中國禮儀乃至中國文化的了解,不是止步于知道有這回事,而是發自內心地感興趣和尊重相互間的差異。她說,“外國人對中國禮儀的認識,可能與中國目前實際上的禮儀會有一定脫節。有時候,他們所謂的中國禮儀,可能中國人并不一定會那么去做?!?/div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