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“耦合”中溝通
添加時間:2017-11-26 23:59:50
瀏覽次數:
0
在企業的各種資源當中,人的資源是第一位的,所以說“管理者要充分發揮企業內各種資源,首先是人力資源的優勢,克服企業內的所有弱點。這是創造一個真正統一體的唯一方法。”(德魯克語)
既然人力是資本是資源,他總得要有自己的價值來才算數,這又怎么衡量呢?據說可以從道德素質(工作熱情)、資本素質(技能知識)和藝術素質(時間管理)三方面入手,員工只要在這三方面都能達到一定的層次,那他就是有價值的,就是一名潛在的好員工。
然而這種“潛在的好員工”并不是你一按電門他就全速運轉的機器,借用亞里士多德的話來說,他只是和其他萬事萬物一樣有了“質料因”,其最終的形成還必須依靠“形式因”的協助,而事物由潛在到成形的過程則被稱之為“隱德萊希”。
亞里士多德把“形式因”的推動追溯到最高造物主上帝,這當然是迷信行為,但不管怎樣,“形式因”這份活是存在著,并且總得要有某位“主”來挑頭去做。
在企業里,管理層就是干這種活的主,管理者就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,將自己心目中合格員工的形象從天空落實到地上,把員工逐步培養成具有高度責任感的人,使其覺得一個人要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,首先應是對工作負責,也就是對工作要有責任心,要勇于面對問題,要能第一時間解決問題,而不是條件反射似的推諉責任。
那么怎么培養呢?你說利用也好,限制也行,引導也是,總之就好比是變壓器那樣,通過磁場的“耦合”,管理層將自己的心聲傳遞給廣大員工,以期求得雙方的共鳴。
換言之,管理溝通必須落實到心靈“耦合”這一層才算到位,應該用音樂的柔情敲打對方的心坎。
眾所周知,音樂滲透于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,音樂的社會功能是用潛在的力量引導人,使人幾乎完全是自發地把其潛在的品質體現于行動之中,加強社會組織內部以及各部分之間的聯系,培養團結一致的社會感情。例如,共同勞動時有共同的歌,如《伐木歌》、《采茶歌》;不同行業有不同的音樂,如打漁人的《烏蘇里船歌》,牧羊人的《牧歌》。
還有,非洲人的文化水平雖然普遍不高,然而在勞動或閑暇時,每當感到需要彼此交往、組織協作、調劑精神或緩和緊張情緒,他們總能找到任何足以組成節奏結構的聲響進行奏樂,有時連斧頭、鋤頭、彎刀甚至船漿等工具都可以當作樂器使用,這說明音樂有時比文字更能“直指人心”。
從管理說到音樂,我倒不是慫恿管理者在企業里真的弄個樂隊到處吹吹打打,而是想說,溝通是不容易的,純粹的語言有時也是蒼白無力的。既然“我的語言的界限意味著我自己的世界的界限。”(維特根斯坦語),有的時候還得使點別的技巧,所以艾科卡才有這樣的心得:“表揚一個人最好用公文,批評一個人盡量用電話。”